北京老胡同里的现代生活、历史文化街区里的“网红打卡地”、老旧工厂里的高精尖产业……在这些北京城市更新的老项目里都有着新故事。
【资料图】
在日前举办的“首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中,入选的16个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18个北京城市更新“优秀案例”,是从北京市100多家单位申报的21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的。这些项目类型丰富,既有老旧平房院落、危旧楼房、老旧小区,也有老旧厂房、低效产业园区、老旧低效楼宇、传统商圈等,不仅体现了多元参与,也具备示范效应,可复制推广。
历史街区传承老北京文脉
在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有机更新既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又保护了传统风貌、传承了历史文脉。
南锣鼓巷四条胡同(雨儿、福祥、蓑衣、帽儿)修缮整治项目,创新提出“共生院”理念,积极推动申请式腾退,以“绣花功夫”精细化设计、修缮,在留住老北京乡愁记忆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老胡同的现代生活”。
菜市口西片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项目注重历史风貌保护,保留整体街巷胡同肌理和建筑风貌,通过申请式退租、申请式换租、申请式改善等方式,提升了原住户的居住品质,也促成了整体院落的改造和运营,实现了属地居民、入驻商户等多方共赢。
老旧工厂“腾笼换鸟”
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下,很多老旧厂房实现惊喜的蜕变。注重保护工业遗产、以更新焕发新魅力更是很多项目的努力方向。
首钢老工业区坚持工业遗存保护优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实施改造利用,抓住冬奥机遇注入体育、科技、文化等创新功能,打造成片区、大规模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的典范。
金隅智造工场通过对疏解腾退后的老旧工厂、老旧楼宇开展更新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引入高科技,注入新活力,打造以“大信息及智能制造”为产业核心的创新园区。而张家湾设计小镇则打破原孤立厂区和封闭围墙,运用“毯式街区”创新空间模式,形成开放式共享活力街区。
传统商圈激发新活力
传统商圈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鼓励传统商圈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拓展新场景应用、挖掘新消费潜力、提升城市活力。
隆福文化街区(一期)经过改造,现已成为文旅商复合空间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体验区,其在延续传统风貌的同时融入潮流文化艺术和商业业态,突出数字化、智能化,聚焦文化特色,培育时尚潮流消费,打造老城区文化消费体验新地标。
而昔日设施老旧、业态凌乱、功能错位的望京小街也已经完成华丽转身。通过注入智慧科技、国际交往、文化艺术等多元要素,打造富有设计感的国际化现代步行街,并且积极建设成为新业态、新品牌的“孵化地”。
类别一:产业升级和活力提升类
石景山区首钢老工业区(北区)更新项目
加强规划统筹谋划,注重以“保”定“建”,实施整体性保护开发;紧抓冬奥契机,加速落地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
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城市更新实践项目
在设计中植入绿色、智慧、共享等创新理念,打造老旧厂房改造“设计+科技”融合的亮点工程。
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金隅智造工场项目
通过对存量老旧工业厂房改造升级,打造以“大信息及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并构建起“物理空间租赁+产业投资(孵化)+创新产业服务”的园区运营服务模式。
西城区西单文化广场升级改造(西单更新场)项目
改变原来类似于小商品批发市场的业态,更新场定位“青年、艺文、潮流”,融合城市商务休闲功能、消费功能、文化功能,成为西单年轻时尚潮流发声地。
朝阳区丽都国际街区城市更新项目
建立城市更新区制度,实现政府主导、联合第三方运营,引领区域共同建设、共享资源、携手运维的全生命周期。
朝阳区望京小街改造提升项目
注入智慧科技、国际交往、文化艺术等多元要素,积极建设新业态、新品牌“孵化地”,成为社会主体参与城市更新、街区治理的样板。
东城区隆福文化街区修缮更新项目(一期)
在延续传统风貌的同时融入潮流文化艺术和商业业态,突出数字化、智能化,聚焦文化特色,培育时尚潮流消费,打造老城区文化消费体验新地标。
丰台区首汇健康科技园项目
腾退原有大卖场业态,将存量楼宇改造为花园式产业园区,聚焦产业升级,打造集孵化、加速、展示、发布、经营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海淀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学院路地区的更新实践项目
成功探索了以街道为主体实施城市更新、补齐民生短板的有效路径,也是大院型低效空间更新的有益尝试。
类别二:民生改善类
朝阳区劲松(一、二区)老旧小区有机更新项目
北京首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通过“先尝后买”引入专业物业管理,盘活社区低效空间,改善民生的同时实现“微利可持续”的长效运营机制。
东城区光明楼17号简易楼改建试点项目
相比原有简易楼腾退方式,该项目实施理念上形成了三个转变,即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群众主体的观念,由政府出资转变为成本共担的模式,由整体搬迁转变为原址重建改善住房条件。
通州区中仓街道北小园小区综合整治工程项目
坚持党建引领,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创新“六组一队”工作法,破解老旧小区改造民主协商不足的难题。
类别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类
西城区菜市口西片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项目
率先实施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积极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保护老城肌理、提升公共设施品质;创新“促整院”方式,提升腾退院落经营价值。
东城区南锣鼓巷四条胡同(雨儿、福祥、蓑衣、帽儿)修缮整治项目
创新提出“共生院”理念,坚持规划引领、精心修缮,在留住老北京乡愁记忆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让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围绕文物保护、业态提升、居民需求、环境整治下功夫,以运营引导设计,实施主体和运营主体无缝衔接,打造富有魅力、有活力的历史文化街区。
类别四:其他类
“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项目
聚焦民生需求,高效利用小微空间解决百姓身边揪心事、烦心事,达成织补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促进社区共建等综合目标,以小投入实现大收获。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