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间之内,创业板指数不仅收复失地,还创出新高,沪指和中小板指数也连续收出阳线。
这或多或少有些出人意料。毕竟在节后第一天的市场中,两市超2000只个股跌停的场面着实有点儿吓人,且其中不乏收出一字跌停板的个股。新冠肺炎疫情利空反应到盘面,这是投资者信心受挫的表现。当指数和个股集体复苏,投资者信心又从冬天步入春天。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投资者信心“换季”并非简单靠吼嗓门打“鸡血”那么简单,而是与各地得力的防控措施、政策面给予的支持以及中国经济以往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息息相关。
比如,证监会、央行等的呵护政策就如暖风拂面,为A股企稳提供了重要助力。证监会会同人民银行积极支持证券公司通过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特种金融债券、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券等多种方式补充流动性;开辟绿色通道,支持疫情防控期间到期公司债发新还旧。央行连续开展逆回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除了政策面为市场预期装上了“稳定阀”,股市迅速企稳,还与投资者及市场自身逐渐理性成熟有关。
以往,初见大跌时,恐慌迫使“韭菜”们挂出跌停价,能清则清。再回首,股民因“割”在地板上懊悔捶地。过往每一次大跌后,优质个股又会以此为跳板,跳得更高。
大风大浪见惯了,这一次,投资者更加自信,甚至变得有些“鸡贼”。这里“鸡贼”并无贬义,而是赞美投资者开始懂得用独立思考来代替情绪冲动,权衡利弊后三思而行。
内外部多重因素的组合,使得投资者信心初步得以恢复,如此,才能从容应对疫情这类“黑天鹅”事件。
资本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效应,这在疫情“黑天鹅”来袭后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市场向实体输血,是打通资本向生产领域流通的重要环节。出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上市公司通过各类杠杆手段募资,用于疫情援助。譬如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华发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合计募资21亿元的首批抗疫债,相关资金将直接用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及相关抗病毒药物的生产研发。
但受疫情影响,上市公司的“余粮”并不充裕。若股价大跌引爆上市公司质押问题,又或者造成上市公司现金流无法覆盖借款的费用利息。质押方追加保证金、借新债还旧债等行为又可能进一步加剧公司现金流紧张。种种行为可能层层传导,形成一环又一环的负反馈效应,甚至埋下系统性危机的伏笔。
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复苏对抗疫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证券市场并非完全收复阵地,结构性复苏特征明显。云服务、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生物医药等板块大涨,全通教育、拓维信息等股连续涨停。反之,旅游、酒店、航空等产业受到冲击,体现在资本市场就是对应板块的下跌。在排除概念炒作的因素之后,资本市场反映了投资者看好未来的新经济结构转型。
凡事都有两面性,就像非典疫情不仅没有击垮中国经济,反而成就了中国电商的腾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病毒不会通过4G或者5G传播,信息的流动没有空间桎梏,边际生产效率不会降低。瞬息万变的需求在线上满足,互联网的想象力补足有效需求,这依然符合商业的经济本质。新生产要素在结构上替代旧有要素,这为经济复苏的全要素生产力提升打下基础。
实际上,这正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体现,也是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